榴莲披萨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车毅小说网https://www.cheyil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这些制度不光是治理,更是文化输出。
当你在课堂里背着“秦王制令”、“大秦律序”、“忠公守法、为民为上”的课本长大,当你识得字、学得律、考得吏,你就自然明白自己是谁。
你不是原南越人,你是秦国人。
这是彻底的洗血,不动刀枪,却比征服更深刻、更彻底。
而这一切,还没有结束。
赈民司最新统计汇总称:南安郡东南境内,已连续有三个村镇自主组织民兵队伍,主动请求供职堂派官设“乡守所”,自建屯兵、自缴赋税,愿归入秦籍,守边防御草原流匪。
他们是自愿的。
他们要的不是俸禄,不是勋爵,而是—“让人知道,我们已是秦国人!”
这一句话,秦浩看完后沉默了半晌,最后淡淡写下一句:
“封为‘南边民兵第一屯’,准赐旗,编号列籍!”
“此为吾大秦最忠之兵!”
……
南越亡国百日。
无一兵一卒攻城,无一场大战交锋。
新法立,新户成,新官起,新制行。
秦国拿下的不仅是南越的土地,而是南越的命脉、文化、骨骼、信仰与民心。
而这些,被整整写入了大秦法录、新制档案与户籍系统之中。
那不再是一场征服。
那是天下,正在改姓。
叫秦。
南安郡北部,原南越边地旧城之一—广溪。
此地曾为南越通往楚国、西越的重要边贸重镇,街市繁华,商队云集。
但在南越王政末期,此地先后被草原人骚扰、赈民司接触、供职堂设点,短短两月,三度易权,如今终于彻底归入秦国新制。
东风军团第四营驻扎于城北,操阅营设立于城西郊原驿馆,赈民司办事厅与供职堂、户册中枢支部共同办公,接连三条街道已成南安北部行政核心。
广溪城内的变革,比南安其他地来得更迅速,原因只有一个:这里的商人最多,利益最重,投降最快。
在南越朝廷尚未完全崩溃之时,广溪城中七大盐商、四大粮行、三十六名核心牙行就私下联名投函秦国,表示愿意接受秦制,只求保产业、保货源、保渠道。
供职堂第一时间接收,赈民司随即入驻,将所有商会全部并入“秦商总会”,颁发新制商执,要求重新报备所有商业往来账册、仓储货物、地契税册。
商人虽恨繁琐,但看到赈民司高效回款、户册中枢精确登记、操阅营每日按点巡街,仅仅一旬之后,便主动将所有旧账交上,请求按秦国律制补税、报税、修税。
他们不再信任旧制度。
而秦国带来的新制,虽严、虽密,但明。
有明文,有标准,有回报。
报税够了,给你纳税凭据;仓储登记了,发你仓储准证;月末申报营利额,供职堂亲自送上勋记与折税赏。
商人最懂趋利避害。
广溪城内,最快接受新政的,不是农民,不是文士,而是商贾。
他们率先带头换榜、挂旗、迁籍、送子入学、设义堂、筹建讲律所。
他们把整个商市搬进了秦国的制度里。
东风军团未出一刀,广溪城便在秦王府政令下彻底改变。
街头已不再有人提起“南越”二字。
讲堂中不再出现“旧律”条文。
学馆的讲书先生改用《大秦律序》为教材,开篇即诵:“民有庶,国有法。
法不修则民无主,主无法则国不正!”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