车毅小说网

心碑(120)【3 / 3】

荷叶闲客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车毅小说网https://www.cheyil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1972年秋天,青石沟榨油厂正式投产。李德山亲自上阵,和技术员一起调试设备。第一桶茶油出炉那天,整个村子都飘着诱人的香气。村民们轮流品尝,纷纷竖起大拇指:\"真香!比供销社卖的强多了!\"

李德山没有沉浸在喜悦中,立即着手解决销售问题。他带着样品跑遍了县里的饭店和机关食堂,甚至跑到邻县推销。凭借过硬的质量和诚恳的态度,青石沟茶油很快打开了销路。

1975年,村里第一次有了可观的集体收入。在村民代表大会上,李德山提议首先用于修建村小学。\"再穷不能穷教育。\"他说。新校舍落成那天,他站在简陋的主席台上,看着孩子们明亮的眼睛,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。

第六章 诱惑与坚守

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青石沟时,李德山已经当了近二十年村支书。村里的变化翻天覆地:水库保证了灌溉,油茶产业带来了稳定收入,村办企业蒸蒸日上。

1983年春天,一个西装革履的外地老板找到李德山。\"李书记,久仰大名啊!\"来人递上精美的名片,\"我是省城绿野公司的张总,想跟您谈笔大生意。\"

原来,这个张老板看中了青石沟的山林资源,想承包开发旅游度假区。谈话间,他悄悄塞给李德山一个厚厚的信封:\"一点小意思,事成之后另有重谢。\"

李德山脸色一沉,把信封推了回去:\"张老板,村里的资源是集体的,要开发也得公开招标,让全体村民受益。\"

张老板不以为然地笑了:\"李书记,这都什么年代了,还这么死板?别的村干部早就\"

\"别人是别人,我是我。\"李德山站起身,\"送客!\"

事后,李德山在党员大会上通报了这件事。他严肃地说:\"咱们共产党员,手要干净,心要正。改革开放是好政策,但不能成为以权谋私的借口!\"

这件事传开后,村民对李德山更加敬重。就连曾经反对他的周铁柱,现在也成了他的得力助手。\"李支书,\"周铁柱感慨地说,\"我现在才明白,你是真心为村里好。\"

在带领村民致富的路上,李德山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本色。村里账目每月公开,集体收入的使用必须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。他自己家里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,住的还是祖传的老房子,唯一的\"奢侈品\"是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,那是女儿工作后给他买的。

1985年,村里通了电。李德山站在崭新的电线杆下,看着家家户户亮起的电灯,想起母亲生前用的那盏昏暗的煤油灯,不禁潸然泪下。\"娘,您看到了吗?村里有电了\"

第七章 父亲的愧疚

1990年夏天,李德山的女儿李娟突发高烧,县医院诊断为急性肾炎,需要转往省城大医院治疗。

当时正值村里修建通往外界的公路关键期,李德山作为总指挥,每天都要处理各种问题。\"爸,你去忙村里的事吧,我能照顾好自己。\"懂事的女儿这样说。

妻子王秀兰独自带着女儿去省城。医院床位紧张,她就在走廊的长椅上睡了半个月。当女儿病情终于稳定时,她给村里打了个电话。

\"娟儿好些了吗?\"电话那头,李德山的声音充满愧疚。

\"好多了,医生说再观察几天就能出院。\"王秀兰顿了顿,\"你那边工程还顺利吗?\"

\"正在铺最后一段路面\"李德山的声音低了下去,\"秀兰,我对不住你们娘俩\"

\"别说这些,\"王秀兰打断他,\"村里的事要紧。娟儿知道你忙,不会怪你的。\"

挂断电话,王秀兰转身看见女儿正望着窗外发呆。\"妈,我想爸爸了。\"18岁的李娟轻声说。

这件事成为李德山心中永远的愧疚。公路通车那天,全村欢庆。李德山站在新铺的柏油路上,看着第一辆开进村的大客车,却没有丝毫喜悦。他在想,如果这条路早点修通,女儿看病就不会那么难了。

晚上回到家,已经出院的李娟端出一碗热汤面:\"爸,趁热吃。\"李德山接过碗,发现女儿的手腕上还留着输液的针眼。

\"娟儿,爸对不起你\"这个在洪水中毫不退缩的硬汉,此刻声音哽咽。

李娟摇摇头:\"爸,我以你为荣。你是全村人的好书记,也是我的好爸爸。\"

1995年,李娟大学毕业。令所有人意外的是,她放弃了城里的工作机会,回到青石沟小学任教。\"爸,我要像你一样,为家乡做点贡献。\"她对父亲说。

看着女儿站在讲台上的身影,李德山感到无比欣慰。也许,这就是生命的延续,精神的传承。

第八章 永恒的丰碑

2002年,65岁的李德山从村支书岗位上退了下来。镇里为他举办了隆重的欢送会,授予他\"功勋村支书\"的称号。

\"我虽然退休了,但党员的身份永远不会退休。\"他在发言中说,\"只要村里需要,我随时愿意出力。\"

退休后的李德山确实闲不下来。新支书遇到难题,总爱来请教他;村民有矛盾,也愿意找他调解。他还主动承担了村史编写工作,经常带着老花镜,在灯下记录青石沟的变迁。

2015年,青石沟村被评为\"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\"。已经78岁的李德山作为老支书代表上台领奖。看着台下村民自豪的笑脸,他想起五十多年前自己刚回村时的情景,恍如隔世。

晚年的李德山最喜欢做的事,就是坐在水库大坝上,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,回想这一生的风风雨雨。水库边的石碑上刻着\"饮水思源\"四个大字,但村民们都说,李德山本人就是立在大家心中的一座丰碑。

2023年春天,86岁的李德山病倒了。住院期间,镇领导来看望他,问有什么要求。他虚弱地说:\"村小学那几间危房,得抓紧改造孩子们的安全马虎不得\"

临终前,他把毕生积蓄20万元捐给了村教育基金。\"我这一辈子,最对不住的就是家人但我不后悔\"这是他对守在床前的妻子和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。

李德山去世后,按照他的遗愿,骨灰撒在了青石沟水库。下葬那天,自发前来送行的村民排成长队。镇党委书记在追悼会上说:\"李德山同志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,他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。\"

如今,青石沟水库依然碧波荡漾,岸边的油茶林郁郁葱葱。村民们路过水库时,总会不自觉地望向大坝,仿佛那个身材瘦削、面容坚毅的老支书还在那里,守护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。

而那座刻着\"饮水思源\"的石碑旁,不知何时多了一块小小的木牌,上面写着简单的三个字:\"民心碑\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