车毅小说网

心碑(120)【2 / 3】

荷叶闲客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车毅小说网https://www.cheyil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会议开到深夜,最终以微弱优势通过了修建水库的决议。但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——村民代表大会上,反对声此起彼伏。

\"年轻人就是异想天开!\"村里最年长的赵老爷子用拐杖敲着地面,\"老祖宗在这儿住了几百年,也没见谁修过水库!\"

村民赵有财阴阳怪气地说:\"李支书是想搞政绩工程吧?到时候劳民伤财,拍拍屁股走人了事!\"

李德山没有动怒,他平静地说:\"我李德山以党性保证,水库一天不建成,我一天不离开工地。如果失败了,我辞职谢罪!\"

为了筹措资金,李德山变卖了家里仅有的两头猪,又翻出母亲传下来的一对银镯子。妻子王秀兰急得直跺脚:\"这是娘留给咱闺女的嫁妆啊!\"

李德山握紧妻子的手:\"等水库修好了,村富了,我给闺女打更好的。\"看着丈夫坚定的眼神,王秀兰最终含泪点了点头。

在他的带动下,村民们纷纷捐钱捐物。就连最反对的赵有财,也在众目睽睽之下不情不愿地捐了五块钱。

1963年冬至那天,青石沟水库工程正式开工。没有机械,全靠肩挑背扛;没有技术,就边干边学。李德山身先士卒,每天第一个到工地,最后一个离开。他的双手磨出了血泡,结成厚厚的老茧;脸庞被山风吹得皲裂,却始终面带笑容。

第四章 人墙

1964年夏天,水库建设进入关键阶段。连续的高温作业让许多村民疲惫不堪,进度明显放缓。李德山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

这天中午,他召集全体党员开会:\"同志们,现在是最困难的时候,我们必须发挥带头作用。我提议成立党员突击队,承担最艰巨的任务!\"

当天下午,一面鲜红的党旗插在了工地最高处。十多名共产党员组成突击队,承担了最危险的悬崖爆破和巨石搬运工作。村民们看到支书和党员们冲锋在前,干劲又上来了。

然而,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。七月底,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袭击了青石沟。刚刚建到一半的堤坝在洪水冲击下岌岌可危。

\"快!沙袋!\"李德山大喊一声,第一个跳入湍急的水流中。十几个党员和青年紧随其后,手挽手筑起一道人墙,为后方运送沙袋争取时间。

洪水夹杂着树枝石块冲击着他们的身体。李德山的腰部被一块浮木重重撞了一下,疼得他眼前发黑,但他咬紧牙关没有松手。

\"李书记,你受伤了,快上去!\"村民周铁柱喊道。

\"没事!坚持住!\"李德山抹了把脸上的雨水,\"坝在人在!\"

整整三个小时,他们在冰冷刺骨的水中坚持着。当最后一个沙袋堵住缺口时,李德山终于支撑不住,瘫倒在泥水中。

村民们七手八脚把他抬回家。王秀兰解开他的衣服,发现腰部已经淤青了一大片,腿上还有几道被石块划出的伤口。她一边抹泪一边给他擦洗伤口:\"你不要命了?\"

李德山虚弱地笑笑:\"水库是全村人的命根子,值得拼命。\"

第二天一早,高烧不退的李德山又出现在了工地上。村民们劝他回去休息,他却说:\"轻伤不下火线,这是部队教我的。\"

这件事后,连最反对修建库的赵有财都改变了态度。他私下对别人说:\"李支书是真心为村里好,我服了。\"

1965年秋天,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奋战,青石沟水库终于建成。蓄水那天,全村老少都来到坝上。当闸门缓缓开启,清澈的山泉水奔涌而出时,许多老人激动得老泪纵横。

赵老爷子颤巍巍地走到李德山面前,深深鞠了一躬:\"李支书,老汉我错了。你给村里办了件大好事啊!\"

李德山连忙扶住老人:\"赵爷爷,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。\"他转身对村民们说,\"从今往后,咱们再也不用怕旱怕涝了!\"

当晚,李德山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,发现桌上摆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红烧肉。妻子笑着说:\"今天杀猪的送来肉,说是感谢你带领大家修水库。\"

李德山夹起一块肉放进嘴里,突然哽咽了:\"要是娘能看到这一天,该多好啊\"

第五章 油茶花开

水库建成后,李德山并没有停下脚步。他带领村民开凿水渠,把旱地改造成水田。粮食产量连年增长,青石沟破天荒地完成了国家征购任务,还第一次有了余粮。

但李德山并不满足于此。一次去县里开会,他听说油茶的经济价值很高,适合山区种植。回来后,他立即组织村民代表去外地参观学习。

\"种油茶?那得多少年才能见效?\"村民大会上,又有人提出质疑。这次带头反对的是周铁柱,一个膀大腰圆的壮汉,\"还不如多种点玉米实在!\"

李德山耐心解释:\"咱们这山坡地种庄稼产量低,但适合种油茶。油茶耐旱,管理简单,茶油价格是菜籽油的三倍!\"

为了打消村民顾虑,李德山决定先搞试点。他带头在自家承包的荒山上开辟了五亩油茶园,每天起早贪黑地照料。妻子王秀兰虽然心疼丈夫,但也全力支持,经常提着饭菜到山上陪他一起干活。

1968年春天,李德山家的油茶第一次开花。洁白的花朵点缀在翠绿的枝叶间,美丽极了。他特意请来县里的技术员给村民讲解油茶种植技术。

\"大家看,\"技术员指着油茶花说,\"这种植物浑身是宝。果实榨油,茶枯能做肥料,连叶子都能入药。\"

周铁柱挤到前面,狐疑地问:\"真能卖那么多钱?不会是骗人的吧?\"

技术员笑了:\"不信你可以去县供销社问问收购价。\"

在事实面前,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尝试种植油茶。李德山组织成立了油茶种植互助组,经验丰富的帮新手,技术好的带差的。到1970年,青石沟的油茶面积已经达到两百多亩。

然而,新的问题出现了。油茶果丰收后,销路成了难题。县供销社收购量有限,大量油茶果堆在仓库里,眼看就要变质。

李德山背着干粮,步行几十里山路到县里求助。被供销社拒绝后,他没有气馁,转而想到办榨油坊。\"咱们自己加工,利润更高。\"他说干就干,带领村民建起了村办榨油厂。

建厂需要资金,李德山再次带头捐出全部积蓄。有人劝他:\"李书记,你家也不宽裕,留点钱给孩子们上学吧。\"他摇摇头:\"厂子办好了,全村的孩子都能上好学。\"

为了购买设备,他三番五次跑县里申请贷款。有一次,他在县政府门口等了一整天,终于感动了主管领导。\"就冲你这股劲,这贷款我批了!\"领导拍着他的肩膀说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