车毅小说网

第两千六百七百五十三章 竖的两种写法【1 / 1】

二子从周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车毅小说网https://www.cheyil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因此《集韵》一度曾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收字最多的字书。《集韵》号称共收53525字,比《广韵》多收了27331字,甚至超过康熙字典的47000余字。

但是这已经被老师伯纠正了,是一个前人的以讹传讹,根据这次课题组出版的《集韵通检》统计,《集韵》实际收字其实只有32381个,远少于康熙字典。

之所以会被误点成五万多字,原因是韵书按韵来编排字,汉字里又有许多的多音字,同一个字的不同读音,韵书就列在不同的韵部。

如此一来,同一个字可以多次出现。所以按字头一算,字数就多了很多。

“以前的人都没有发现整理过?”周至觉得匪夷所思,这尼玛北宋出的书,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有人做全这里边的研究分析?是不是太不靠谱了点?

不过转念一想又平复了,这玩意儿就相当于当时的字典,即便是文字研究者也很少从这个角度去讲字典重新组织一次,或者在古人的眼里,虽然字形相同,但是读音不同,意思也就不同,意思不同就不该是相同的字,用这样的方式来解释的话,古人说《集韵》五万多字,也不算毛病。

而且周至还挺支持这样的说法,真正研究过古文字的就知道,多音字其实在最早的时候,完全就可能是两个独体字,只不过随着年代的变化,可能发生了一些简笔或者讹化,最后变成两个字写法一样,干脆人做一字多音了。

不光是整字了,这种现在在字根里边尤其的突出,比如“月”字旁,既表示“月”,又表示“肉”,还能表示一吊贝币。就是三个合成了一个;而包耳旁,也是代表地形的“阜”,和代表阶梯的包耳旁合用了。

所以同样是月,在朝,胖,朋里,其实是三种意思完全不一样的字根,而陵,降的情况,同样也是如此。

而最极端的例子就是笔划的长竖,这也是两个字,分别是从上往下写,和从下往上写。

《集韵》引用古文解释,“凡字之直,有引而上,引而下之不同。若‘至’字當引而下,‘不’字當引而上,又若才屮木生字,皆当引而上之类是也。”

读音也不一样,从上往下写,读作“滚”,意思是“进”;而从下往上写,则读作“思”的音,意思是“上下相通”。

麦小苗都听傻了:“长竖本身还是字?还是多音字?还有两种意思?我怎么从来不知晓?”

“这个倒不怪你。”周至笑道:“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知晓,在中国可能也只有搞汉语专业甚至古汉语专业的人才知道。”

其实周至搞的瀚文大字库,本身就是收到《集韵》思路启发,不怕琐碎,先将各种异体字全给收到字库里,然后再分出不同的专业等级,划分出一级字库,二级字库,三级字库,中日韩表意字库。给不同需要的人使用,这样就解决了所有人的需要。

“这次课题组确定了《集韵》的字只有32381个后,另一个谜题的解开也就顺理成章了。”辜振铎笑道:“北宋的《类篇》,肘子应该知道吧?”

“嘿!”周至两手一合:“《类篇》就类似偏旁检字法,因此就不存在一字归入倒多韵部里的做法,这也就解释了以前大家认为其字数和《集韵》相比,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距!”

辜振铎对这父亲的关门小弟子的聪明是早就领教了的了,笑道:“正是,现在看来,《类篇》字数31319字,《集韵》字数32381字,两者出于同一时期,字数相近,且释义更是极其近似,所以我们现在有理由怀疑,这两部书是同一套材料,只不过所用的编制体例不同,一从读音,一从字形而已。”

“恭喜师伯,这手里的活是停不下来了呀。”

这既是一个新发现,同样也是一个研究方向,相当于给《集韵》的研究又拓展了空间。

“其实这部书你搞懂了,对你将来做中古音推拟也是很重要的。”老师伯说道:“《集韵》字训多以《说文解字》为根据,但反切标音,却多按当时实际语音注出的,也就是说,当时的学者是‘用宋音注唐音’,加上收集的样本有多,因此可以进行全面的发音逻辑验证,对我们当代人研究宋代语音是具有很大帮助的。”

“的确是这样。”周至点头表示认可:“我之所以要坚持完成全国方言声韵样本多媒体库的采样建档工作,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。”

“如果仅仅用今天的普通话发音去看《集韵》,或者《平水韵》,我们可以发现里边有许多同一韵部的字,其韵母根本就读不成一样。”

“那么我们不妨反过来想一想,各地的方言发音,都存在古代发音的遗留,那么要是我们发现一个韵部其实可以用一种方言读得全部合韵,甚至将这些字的反切注音的切字一起,也能够全部合韵,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认为,这个韵部的读法,在《集韵》成书的北宋时期,其读音与这种方言的读法,是非常接近,或者完全一致的呢?”

“可要是有好几种方言发音,都能够将这一个韵部统一合韵呢?”麦小苗发现了周至这话里的逻辑漏洞。

“这里的维度是很多的。”周至笑道:“也不仅仅是可以统一合韵这唯一的标准。”

“比如刚刚说的是可以统一合韵,我们还可以找在方言中可以分韵的例子。”

“比如十二部文平声的那些字:云,君,闻,分,群,军,殷,其实在方言里韵部都是可以统一的,那就是wen,云也读作wen,分读fwen,群读kwen,军读gwen,你看,是不是就合上了?”

“而殷字则有四个音,在文韵里,读ywen,在删韵里,读yan,在吻韵里,读yen,在真韵里读yin。”

“而在《集韵》的解释里,殷字文韵与真韵相同,也就是说,两个发音已经合成了一个,就是后世留存的yin。”

“然而这就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线索,我们回到文韵当中其它字里去找,就可以发现这个属于文韵的殷字的读法,在某些方言里其实还是与真韵区别开来了的,那么我们其实就可以认为我们找到了“殷”这个字在唐代文韵中的读法了。”

“你们已经找到了?”老师伯瞪大了眼睛。

“找到了,而且我们还发现了‘斤’这个同属于文部,现代韵母和‘殷’相同的字,在南方某系方言当中,与文字部其他文字保留相同区别与真部韵脚读法的例子。”

“那你还不赶紧滚回去参加答辩?!害我白担心这么久!”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