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非花月夜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车毅小说网https://www.cheyil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“若不是建文猜忌,朝堂之上有尔等这般奸佞,祸乱邦国,离间宗家,本王又如何会举数万之众,志存死意,一路南来。
若不是天命垂青,本王怕是早已做了孤魂野鬼,乃至于被冠上如湘王一般的恶谥,镇压于黄泉之下了!
本王为何不能指摘?
若建文无过,这难道是湘王的过错吗?这难道是本王的过错吗?
若建文无过,随本王起兵的诸将以及十万将士,那些死于辽东、河北、山东、河南的将士,难道都是反贼孽徒吗?他们流出的血难道都白流了吗?
若建文无过,本王转战三千里,血战百万师,无数次的险死还生,难道都是虚妄吗?
告诉本王,建文怎能无过!建文如何无过!”
秋风烈烈,王旗飘飞,燕王一纾胸臆,诸臣被燕王气势所摄,一时竟无话可说。
眼见着方孝孺等人讷讷无言,群臣百姓伏而拜之,朱棣扶刀四顾嗤笑,今日他不仅要权,还要堂堂正正。
“靖难之事,今日便彻底明了了,这又有何难呢?
不过是建文践祚,心胸狭隘,不能容人,忘却了先皇帝教导,忌惮我等这些手握兵权的叔叔,心中那一点鬼祟心思被齐泰、黄子澄这等奸佞发觉,于是狼狈为奸,践踏亲族。
大明天下本颇为安稳,诸王守边抵御蒙古,天子临朝,四海升平,可就因为他的鬼魅心思,而致使战乱四起,骨肉相残,河北、山东残破不堪,多少百姓流离失所,乃至于死于路途,化为凄然白骨。
若本王真是个如董卓、尔朱荣那等大逆不道的反贼,上天何以屡屡助我破敌,诸王为何不尊朝廷号令而助我南下,拥有天下万方的朝廷又何以败于我手?
若不是士卒、百姓、父老、诸将皆怜本王之冤,如何能同心共济,三年以来,不曾叛我,矢志南下呢?”
朱棣的声音响彻诸人耳边,喝问之声愈发盛隆,自高台之上,有若圣谕落下,“建文之罪,罪莫大焉,今日若踏破京城的是异姓之人,大明岂非二世而亡乎?
他有罪于天下,有负于社稷,违先皇遗志,背宗家之愿,故人虽死,罪不可赦,着废其帝位,去其帝号,贬为庶人,葬于荒野,以向天地祖宗神灵,赎其罪罢。”
在方才燕王将皇帝比作桀纣时,他们便心中有了预料,此刻听其言从燕王口中道出,阶下群臣一直之间竟不知对于建文而言,是加恶谥更惨,还是被废除帝号更惨。
方孝孺眼见宫中诸臣百姓皆已被说服,心中大是不甘,燕王明明谋逆,可却将自己摘的这么干净。
“燕王是要以小宗入继大统吗?陛下虽没,大宗仍有嗣子诸王,如何也轮不到燕王殿下僭越,燕王数日前曾言周公辅成王,如今正合时宜!”
前几日朱棣说周公辅成王被方孝孺被耻笑,如今方孝孺却自己提出,真是风水轮流转。
只可惜方孝孺注定不可能达成任何目的,有关于今日可能发生的所有事情,李祺都已然做了准备。
况且朱棣本也是极聪慧之人,李祺盘完逻辑后,他自己也能出言。
是以听方孝孺此言后,朱棣持刃勃然怒道:“周公辅成王?谁堪做成王?
是早已被先帝所认定不堪的吴王,还是那几个父亲不过是庶人的稚子?
成王之父乃是定鼎邦周天下的周武王,武王的天下自然应当传给武王的子孙,当今呢?”
燕王之言,纵然有些强词,却也不无道理,朱允炆被废黜帝位,他的儿子们便不在统序之中,而孝康自己的皇帝位尚且是追封,他的儿子,自然统序就更落后一筹。
方孝孺面容惨白,若今日他是被朱棣以暴力所强逼,他亦是能慨然赴死,可如今他却输在了天道纲常上!
他实在是难以接受这个结局,竟郁气攻心,径直吐出一口血来。
朱棣见状心中只觉快意,这等快意过去只在他率兵出塞时才有过,他现在终于明白了为何在父皇统治后期,对李祺如此看重,有李祺在,面对士林便能处处占据上风。
“秦朝二世为胡亥,于是其卒亡也;汉朝惠帝不堪,险些为吕氏所夺,幸赖文帝入继大统,乃有四百年江山;晋朝惠帝不堪,遂有永嘉之乱;隋朝杨广祸乱天下,亦是二世而亡;唐朝太宗天纵之资,遂有贞观;宋朝太宗虽不善军略,亦有文治天下之能。
自古以来大朝建立,开国之君总是神武英明,而大朝能否延续,便在于二代,二代君王英明国朝统序便足以延续百有余年。
当今大明,以文韬、以武略、以年长、以统序、以威势、以尊望,宗家之内,难道还有胜过本王的吗?
为大明计,这大位若是本王不坐,难道还能交于他人而不生乱吗?”
朱棣是如此的坦然,他甚至不屑于三推三让,他就是要告诉天下人,论情、论理,如今这皇位本就该是他的!
就连方孝孺等人甚至都说不出话来了,在这等场合中,强词夺理是没有用处的,只会徒然为天下笑罢了。
黄子澄惨然道:“何其荒谬,忠奸之间,竟能如此,上不能为君谋国,下不能为主正名,当死矣,当死矣!”
可朱棣却不会让他就这么去死,因为今日之事,还没有完。
“既然论完了本王与建文间的功过是非,论完了大位归属何方,接下来便来论一论诸臣的是非对错,以及归处吧!”
朱棣往阶下走了两阶,随意将手中宝刀递到朱高煦手中,而后才负手道:“本王的靖难诏书中,写明了要讨伐的是齐泰、黄子澄,他二人自然是罪不可赦,方孝孺力主为湘王上恶谥,亦是罪不可恕。”
阶下一时噤声,从没人想过燕王竟然还要责问诸臣,可当时各为其主,是否责全求备?
朱棣却知道此事非做不可,李祺说过,大朝新立,必须要重建道德之教,重立忠孝仁义,这样朝廷在天下人心中,才有正统气象,才能服膺天下人心。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