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晓光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车毅小说网https://www.cheyil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dr公司向我招手了,这家世界500强企业,在美国华尔街上市,在全球的制药企业中排名26位。这家公司在世界范围内虽然很强,在中国区的市场却属于刚刚开辟,正在招兵买马的扩充阶段。
有经验的人都知道,在某区域处于开辟阶段的外企,给的待遇比其他外企更高。我是由猎头公司介绍的,经过两次面试后,便收到了该公司的offer。
dr公司给我的职位是培训经理,年薪25万。我在pd公司被干掉后,到这里不仅升职了,薪水也大幅度提高了。
外企的各方面都比民企更人性化,拿涨薪来说,民企的涨薪完全是老板的感觉决定,想涨就涨,不想涨就不涨,从不会去依据什么。外企每年必须有涨薪,否则就违背了通货膨胀的规律。
我的职位属于外企的中产阶级,总监以上便是高产阶级,年薪超过50万。再往上就是公司的vp,年薪超过百万。
在同学眼中,我成了一名“成功人士”。同学纷纷跑来向我探讨跳槽经验,尤其是张晨,他工资一直在2000块钱以下徘徊。
我的职场经历大部分写进了《张旭旭跳槽记》,正在寻求出版。分析一下跳槽的经验,最重要的是选择要正确,大方向要明晰。尤其是选择第一家企业的时候,公司环境对涉世之初的人太重要了,会影响人的一生。
大学毕业时候,几个同学去参加招聘会,在公交车上,我们遇到一位黑瘦的中年男人。见我们都是正在求职的大学生,那人便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建议。他说找工作最好找公务员,可以挣国家的钱,永远不会失业,钱不少挣,工作也不累。
我们说公务员报考的人太多,录取率非常低。那人又提出建议,考不上公务员就找个老板去打工。最好找小老板,可以和老板一起成长,等他发展好了,你就是公司元老。
同学们崇拜的望着他,觉得这位前辈一定是传说中的民间高人。我当时不服,职场高人到了中年,最起码得开着大奔吧,怎么会和穷学生一起挤公交车?
毕业后,百分之八十的同学报考了公务员,失败后他们找了一位“小老板”打工。几年后,我和他们一沟通,发现见识相差太多了。选择小公司的人,能力和职业素养远远落后于大企业的人。
高中同学聚会,有的同学还在吹自己学历是硕士,在事业单位上班,每天什么都不用干,也能拿到工资。
有的同学开始羡慕,看到这些人,我都替他们感动恐惧。那些老同学们,似乎认为每天不干活,能拿到钱,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,他们脑子里没有职业发展的概念。我当初选择了维尔达药业的销售工作,有的同学对我嗤之以鼻,他们说:“混得再惨,也不至于沦落到做销售吧?”
在他们眼中,销售员就是挎个包推销的,每天遭人白眼,卖不出去东西就面临饿肚子。这些都是他们的误解,他们看到的都是在大街上追着客人发单子,或者追到客人家里推销洗发水的。
他们觉得我和那些人一样,似乎吃了上顿没下顿。其实一家好的企业,会给员工各种保障。我刚到维尔达药业的时候,底薪就比当地的平均公司还高,稍微拿点奖金,就会成为他们眼中的“大款”。
刚毕业的时候,大家都在同一个水平线,选择大企业的时候,会得到专业的培训和职业规划。很多人选择了不足10人的小公司,跟小老板一起创业,干一天活儿,拿一天的工钱,和民工有什么区别?
至于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,他们就压根不懂了。在任何行业,如果接触不到规范的管理,也就意味着落伍了。
当一个人外部变化大于内部变化的时候,这个人就被淘汰了。几年后,同学们不管是从收入还是能力,都分出了三六九等。薪水出现了十倍以上的差距,眼界和分析事物方面,也渐渐的没有了共同的语言。
我庆幸当初选择了大企业,也庆幸自己选择了销售,积累了市场经验。当今又是商品经济时代,任何一家企业都是在做市场,一个不懂市场的人,很难在职场上被当做精英去对待。
选择小公司的人,还梦想着成为公司的元老,其实狗屁没学到,哪天老板不高兴,一拍桌子就让你“滚蛋”。
这样的话,他们就真正的失业了。当你的命运掌控在别人手中,都是不稳定的,不管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,都是一样的。当你的能力得到了强大,才能保证自己永远不失业,要知道人的价格和价值,永远是成正比的。
如果自身能力没提升,没有给单位产生价值,谁肯给更高的价格聘用你呢?一切的关系都是浮云。
每年一度的同学聚会,我和同学们渐渐的失去了共同语言。当我谈工作中应该多学习的时候,他们觉得学东西有个屁用?巴结好领导才是提升的秘诀。当我谈职业生涯发展的时候,他们觉得要找好工作,必须托门子挖窗户才有机会。他们眼中的好工作无非就是,不用干活,可以混到饭吃。
当我换工作的时候,由猎头公司来推荐职位。同学们不知道猎头公司是什么东东,他们换工作的时候,都是父母去找几个叔叔和阿姨来帮忙“使劲儿”。
这一切的一切,都是起步阶段的环境把人熏陶了。如果你选择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,慢慢的,你会变成一个积极向上的人。你选择一个不思进取的团队,渐渐的,你就会成为一个不思进取的人,并且还会非常的自以为是。
外企宁可招聘一个刚走出大学校门的“白丁”,也不愿意从小公司挖一个工作了多年的人。那些人的思维已经定式,再将他们的观点改变,已经是难上加难的事情。
张晨听完我对职场的分析,说:“我以前的工作都是我的跳板,下次,我一定跳一家好的公司。”
我心想,这小子到底有多少块跳板?他一年至少换四家公司。从毕业到现在,已经七年了,大致30块跳板了,就算一块跳板能往上跳50块钱的话,从他毕业时的700块钱开始跳,工资也该超过2000块钱了。
望着张晨得意洋洋的样子,我只好补充一句:“跳板固然重要,扎实的去给人家工作,更重要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