榴莲披萨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车毅小说网https://www.cheyil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“只要你能干,就能留下!”
“能干得好,就能变秦人!”
“这就是规矩!”
“这规矩,不分贵贱!”
“谁来都得按着来!”
“我们不要怜悯,不要可怜!”
“我们只要—人!”
“人心,归了我们,那十八国,再强也只是空壳!”
“而我们秦国—是活的!”
这天一早,东南五郡统一下发了一道简明的布告。
内容不过短短几行:“即日起,凡自十八国边地归附之人,若能安居两月、立功一事、守纪无过者,准入正籍,授民户!”
落款是东风军团事务署。
没有皇令,没有秦王之印,也无半句冠冕堂皇的套话,连“恩赐”两个字都没写。
这道布告张贴到各郡各村市坊门口不到一炷香时间,百姓便自行抄写了一百多份,贴满了墙壁、桥洞、街巷、粮仓、祠堂,甚至还有人刻在木牌上悬在自家门口,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“民户接纳户”。
而归信营里,那些早就期盼入籍的“旧人”,更是在当天自发列队跪在营口,一个个递交血书,附上本名、故籍、愿望、誓言,有的写得词不达意,有的干脆就是一句“愿为秦人,勿逐我”。
营中负责登记的军吏眼眶都红了,一边登账一边抹泪,最后干脆将其中两封信贴在营门石柱上,上书:“愿者皆可为秦人!”
这五个字,被刻下来后挂在营门正上方。
那块木板很丑,灰色的老木头刮痕累累,裂口多处,用生铁钉挂上去时还歪了一边。
可就是这块板,成了所有人心里的旗。
它不是飘扬的战旗,是活着的希望。
香妃的人当天就将这件事写成了故事,用了最简单的文法,改名为《愿者为秦》,投稿到咸阳坊市说书台。
一个月之内,这段话传遍了边郡二十七座县城,百姓争相传抄,甚至有乡老主动捐木料,请工匠将这句话雕刻在村祠口。
“愿者为秦!”
这不只是一个允诺,它是一种新秩序的象征。
只要你愿意,只要你守规矩,不管你从哪里来,不问你曾经是敌是友,是匪是兵,是贱是贵,只要你能在秦地干活、守纪、不闹事、不为乱,你就是秦人。
这才是真正的吞国之术,不用兵锋,不用杀戮,不用扩土,只靠一纸制度,把别人国里的人心连根拔走。
到了第九日,张青松从信鹰那里拿到了一封密信。
信是大吴旧部某亲王暗中托人递来的。
信上内容极短,只说两件事。
第一,大吴王庭已开会决定,撤回驻楚边军,改为“自守不攻”,表面仍称维护联盟之义,实则已脱离战备指挥权。
第二,东海郡欲寻求“通商之道”,盼得秦国设立边关互市。
落款是“吴中亲王·卫平”。
信纸是普通竹纹纸,连秦地常用的云锦封口都没有,可落款那一行字,却重如千斤。
张青松把信递给秦浩时,手都有些抖。
“殿下,吴国……”
“他们也动了!”秦浩接过信,没有看太久,只是轻轻一叠:“这不是通商,这叫投诚!”
“他们不敢明说,但已经开始靠拢!”
“我不管他们走哪条路来,只要到了秦地,我就接!”
“但要记住,不接贵族,只接人!”
“卫平要互市,可以;但必须由边民开口!”
“不是王室设令,是百姓请愿!”